文艺学论文,文艺学论文选题方向可以写什么

朱国华发表论文
朱国华教授在学术领域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,他的研究成果广泛涵盖了文学、美学、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。早期,他在《批评家》杂志上发表了《试比较张承志和艾特玛特夫的美学追求》,探讨了两位作家的美学追求。接着,他在《当代青年研究》中深入剖析了学院文化的特征和功能(1990年第1期)。
· 《继承与断裂:布迪厄的哲学思想渊源》,《现代哲学》, 2003年第4期。· 《布迪厄、历史理性、后殖民文化生态及其他:陶东风、朱国华学术通信选》,《社会观察》, 2003年,第2期。· 《摄影的社会定义》,《视觉文化研究读本》, 2003年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此文为译文。
结论是,Library Genesis和Sci-Hub这样的在线资源为全球学者和知识寻求者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,使得获取各类无版权的论文和书籍变得相当容易。朱国华教授的评价足以说明其价值,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购买的科学著作。
朱国华在《别一种媚俗》中指出,《文化苦旅》中几乎每一篇文章的基调都是学术权威口吻的居高临下,遗老遗少式的吊古伤今,牧师布道时的悲天悯人,并且还夹杂着旧式文人特有的似乎聊充排遣之用的故作通脱。说穿了,《文化苦旅》的精神实质就是一种毫无新意的感伤情调。
在这类评论中以余开伟、汤溢泽、朱国华、王永飚等人的文章最为典型。 余开伟的《余秋雨是否应该反思》《谁是文化杀手?》和《夏风秋雨愁煞人》可以说是三篇批判余秋雨的文章。其中,《余》文指出余秋雨教授没有反思和自省的勇气,却很有对批评者反击的勇气,把对他的批评上升到关系中国文化的未来命运的高度来看待。
朱光潜文学的趣味是什么体裁
文艺论文。《文学的趣味》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写的一篇文艺论文体裁的文艺论文。《文学的趣味》针对文学趣味方面的三种通病,着重论述了如何获得“活”的,可靠的文学趣味的问题。
《文学的趣味》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写的一篇(文艺论文)。文学的趣味是一篇文艺论文体裁。
文艺论文。文艺论文是一种针对特定主题或观点进行探讨、分析和论证的文体,在《文学的趣味》中,朱光潜通过分析文学趣味的特点和作用,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文学趣味,展示了文艺论文的典型特征。
我读了这本《冰心文学全集》,最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篇《别踩了这朵花》表达了冰心伟大的母爱,如:“它妈妈给它披上一件绒毛的大氅,降落伞似的,把它带到马路边上。”这就表达了母爱。
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,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,特有所恶,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,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,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,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。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。文学的修养可以说是趣味的修养。趣味是一个比喻,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。
题主是否想询问“朱光潜文学的趣味选自哪个作品”?《谈美·谈文学》。《文学的趣味》作者朱光潜,选自《谈美?谈文学》,本文运用了以喻明理、现身说法的方法,使论述深入浅出,清楚明了。《谈美·谈文学》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图书,作者朱光潜。
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中“文气说”的审美体征
〖One〗、关键词:曹丕;《典论·论文》;文气说;文化风范;审美体征 曹丕在《典论·论文》中提出的“文气说”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“气”的概念,它在先秦时期已被用来解释宇宙和生命的生成。
〖Two〗、曹丕在《典论论文》中道:文以气为主,气之清浊有体,不可力强而致。譬诸音乐,曲度虽均,节奏同检,于引气不齐,巧拙有素,虽在父兄,不能以移子弟。”也就是“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,仅有清气和浊气两种,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。
〖Three〗、总的来说,曹丕的“文气说”不仅深化了文学创作中个人表达的重视,也推动了文学评论与作家个性的紧密结合,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发展和个性化创作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。
〖Four〗、始见于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文以气为主,气之清浊有体,不可力强而致。譬诸音乐,曲度虽均,节奏同检,至于引气不齐,巧拙有素,虽在父兄,不能以移子弟。”曹丕论“气”,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、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,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、个性,故称:“文以气为主。
文艺民俗学论文集作者简介
陈勤建,一位来自上海的学者,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卓越的贡献在学术界享有盛誉。他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,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的委员。他在学术生涯中担任多重重要职务,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教授,以及文艺学、文艺民俗学的博士生导师。
陈勤建先生,是一位来自上海的杰出学者。他在学术界享有盛誉,担任中国民俗学会的副理事长,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的委员。他在华东师范大学担任终身教授,专注于文艺学、文艺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,是这两个领域的博士生导师。
《钟敬文民俗学论集》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学术著作,涵盖了民俗文化学的基础理论、结构体系设想、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及古典文学的关系,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民俗学的发展与应用。该论集分为上下两辑,上辑收录了作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1年撰写的论文,下辑则辑录了作者在1924至1949年间的创作。
钟敬文(1903~2002),广东海丰人。著名民间文艺学家、民俗学家和诗人、散文家。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,曾倡议创办中国民俗学派,被国内外誉为“中国民俗学之父”。
钟敬文,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,是一位对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。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历程始于1922年,从陆安师范学校毕业后,他于1927年投身教育事业,先在中山大学任教,与顾颉刚等人共同组建民俗学会,编纂了《民间文艺》和《民俗》周刊,以及民俗丛书系列。
好了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
中网在线版权声明: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!授权事宜、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,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